选地整地:
选择土层深厚、肥沃、排水良好且水源充足的土地,如平地、缓坡地等,以利于巨菌草根系生长和吸收养分。
种植前进行深翻土地,深度以 30 - 50 厘米为宜,翻耕后要耙平,使土壤疏松、细碎、平整,同时清除杂草、石块等杂物。
种植时间:适宜在气温高于 12℃以上时种植。南方地区一年四季均可种植,北方地区可在春、夏、秋季,当温度在 10 - 20℃以上时种植。
种节准备:
选取健康、无病虫害、生长 6 - 8 个月且未受霜冻、未被台风吹倒过的茎杆作为种节,杆径更好 在 2 - 4 米以上,叶芽饱满、生长旺盛。将茎杆去除叶子,按每 2 个节切成一根种节,保证每个种节含有 2 个芽苞,以提高分蘖能力和存活能力。
若种节需要长途运输,要在遮阳通风良好的条件下进行,运输时间更好 在 15 天内,并保持种节新鲜。
种植方法:
短杆扦插:用修剪刀剪带有两个节的茎作为插穗,在雨季栽种时也可用一个节的短茎栽培。每畦种一行,株行距以 40×100 厘米为宜,茎节腋芽朝上,斜插畦上,一节在畦中,一节地表,插杆周围用土压实。栽植后浇水至土壤湿透,每亩宜种 2000 - 3000 株。
全株条栽:挖一条深 20 厘米的地沟,把整株巨菌草放入沟土中,覆土 1 - 3 厘米或覆沙 4 - 5 厘米。
种植密度:一般行距为 60 - 100 厘米,株距为 30 - 50 厘米。具体密度可根据种植目的、土壤肥力等因素适当调整,若用于饲料生产,可适当密植;若用于水土保持等,密度可稍小。
施肥管理:
基肥:种植前每亩施农家肥 2000 - 3000 公斤或复合肥 50 公斤左右,以提高土壤肥力,为巨菌草生长提供充足养分。
追肥:苗高 80 厘米左右时施一次氮肥以促壮苗和分蘖;每次收割后施有机肥和氮肥,促进其再生,一般每亩施尿素 10 - 15 公斤。此外,生长期间还可根据植株生长情况适当追施磷、钾肥,以增强植株的抗逆性和提高产量。
水分管理:
巨菌草生长前期需水量较大,要保持土壤湿润,特别是在干旱季节,应及时浇水,每隔 7 天左右进行一次有效灌溉,但注意避免积水。雨季要做好排水工作,防止积水导致根系腐烂。
若遇连续高温干旱天气,可适当增加浇水次数和浇水量;若土壤保水性差,也可在地表覆盖秸秆、稻草等,以减少水分蒸发。
田间管理:
及时查苗补苗:种植后要经常检查出苗情况,发现缺苗、死苗现象,要及时用预留的种节进行补苗,确保田间苗齐、苗匀。
中耕除草:在巨菌草生长过程中,要定期进行中耕除草,一般每年进行 3 - 4 次,以保持土壤疏松,减少杂草与巨菌草争夺养分、水分和阳光。
病虫害防治:巨菌草病虫害相对较少,但仍要做好预防工作。常见的病害有叶斑病、锈病等,可通过加强田间管理、保持通风透光、及时清除病叶等措施预防;虫害主要有蚜虫、螟虫等,可采用生物防治(如释放天敌)或化学防治(如使用低毒农药),但使用农药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药剂和剂量,避免对环境和植株造成污染和伤害。
适时收割:当巨菌草生长到 50 - 70 厘米时就应开始收割,在第二次收割时,巨菌草应生长到 80 厘米左右,之后每间隔 20 - 30 天收割一次,一年可收割 4 - 8 次(具体收割次数根据当地气候和生长条件而定)。收割时要注意留茬高度,一般为 5 - 10 厘米,以利于植株再生。